孵化器,沒那么容易
在走訪一些孵化器的時候,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。多數孵化器中工位無人入駐;創業者從一家孵化器畢業后,再去另一家待三個月,四處流動;行業入駐率平均水平甚至不足30%,創業服務還處在幼兒階段……
甚至一家業務與孵化器毫無關聯的創業公司,從孵化器畢業后,自認為讀懂孵化器模式,就轉行做孵化器;沒有客源的咖啡館,把一部分桌椅租出去給創業者辦公,雖然依舊在網上賣著十幾塊的咖啡,但也可以宣稱自己是孵化器;連物業公司也開始做孵化器,即使創始人對孵化服務一無所知……
這竟然是一個“全民孵化”的時代了嗎,還是這種“糟糕”的“孵化器”降低了行業的含金量,從業者逐漸忘記真正的孵化器應該是怎樣的?
孵化器在國內按照服務功能被分為幾個階段。1.0模式是以企業孵化器為主,主要特征為做純粹的“二房東”,面積、入孵率、就業人數等成為評價孵化器以及創業服務的尺度;2.0模式是以提供專業化軟服務為主,以租金收入為輔。
3.0模式在提供物業和基礎服務之上,也提供多樣化的孵化模式:資本聚合、媒體聚合、創業活動等,服務更聚焦在創業的本質和對創業者的個性需求上。也有越來越多垂直領域的孵化器,針對行業痛點提供具體的產業服務和資源對接。
如今,孵化器行業有了20多年的發展,卻有很多機構依然處于創業服務的原始狀態。
在行業已經進入淘汰倒計時的時候,這類機構必須要嘗試轉型,否則可能被清掃出局。更多以投資為目的的機構也要思考,對創業者的篩選和服務,與自身長久的盈利模式是否匹配,為了實現更好的投資回報率,如何幫助在孵項目成長為值得投資的公司?
做一個孵化器容易,但在市場主體急劇增長的今天,如何做好一個孵化器,在孵化服務和自身盈利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,這并不簡單。
甚至一家業務與孵化器毫無關聯的創業公司,從孵化器畢業后,自認為讀懂孵化器模式,就轉行做孵化器;沒有客源的咖啡館,把一部分桌椅租出去給創業者辦公,雖然依舊在網上賣著十幾塊的咖啡,但也可以宣稱自己是孵化器;連物業公司也開始做孵化器,即使創始人對孵化服務一無所知……
這竟然是一個“全民孵化”的時代了嗎,還是這種“糟糕”的“孵化器”降低了行業的含金量,從業者逐漸忘記真正的孵化器應該是怎樣的?
孵化器在國內按照服務功能被分為幾個階段。1.0模式是以企業孵化器為主,主要特征為做純粹的“二房東”,面積、入孵率、就業人數等成為評價孵化器以及創業服務的尺度;2.0模式是以提供專業化軟服務為主,以租金收入為輔。
3.0模式在提供物業和基礎服務之上,也提供多樣化的孵化模式:資本聚合、媒體聚合、創業活動等,服務更聚焦在創業的本質和對創業者的個性需求上。也有越來越多垂直領域的孵化器,針對行業痛點提供具體的產業服務和資源對接。
如今,孵化器行業有了20多年的發展,卻有很多機構依然處于創業服務的原始狀態。
在行業已經進入淘汰倒計時的時候,這類機構必須要嘗試轉型,否則可能被清掃出局。更多以投資為目的的機構也要思考,對創業者的篩選和服務,與自身長久的盈利模式是否匹配,為了實現更好的投資回報率,如何幫助在孵項目成長為值得投資的公司?
做一個孵化器容易,但在市場主體急劇增長的今天,如何做好一個孵化器,在孵化服務和自身盈利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,這并不簡單。
?